常常聽到「帶爸媽出國玩,真的有夠累,下次還是算了。」
為什麼帶長輩出遊總是筋疲力盡?
這幾年時常帶著爸媽或婆婆一起海外自助旅行,我發現最大的問題不在行程,而在於「速度」和「心態」。
從過去這些經驗中摸索出一套孝親旅行的「慢」哲學。
透過這個慢哲學,提升帶長輩出遊的彼此滿意度。
內容目錄
Toggle行前共識 x 心態轉換
「帶長輩就是慢,尊重他們、控制自己期望,就是不累關鍵。」
我覺得帶長輩出遊或是帶小孩出遊,都適用這個心態的調整。
一個人的旅行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步調,
和朋友彼此體力、興趣、語言能力相近,可以有比較好的配合。
但不論是孝親或是親子同行,都存在著體力和認知上的差異。
所以能在行前調整好心態,盡可能控制自己的期望值,
對標長輩的想像,比較不會在途中情緒爆炸。
➊ 調整期待:拋開「非去不可」的執念
「齁~上次去 XXX,每天都一大早就出門,排好幾個點,一天走快兩萬步,累死了,一點都不好玩」這是我聽過長輩的真實抱怨。
可以理解難得出國,在排行程的時候總是會想要「排好排滿」,
到各個地方打卡拍照,證明自己有來過。
但當有長輩加入行程以後,可以稍微調整「非去不可」的執念,
要把大家體能的舒適度放在拍照打卡前面,
萬一真的有沒去到的景點,
留一點遺憾當作下次再次造訪的理由,也滿好的啊!
➋ 事先溝通:確認長輩的「舒適圈」與「地雷區」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眉角,盡可能在安排行程前先知道彼此的 Do & Don’t和期待。
我媽媽的腸胃不好,所以帶她出國的時候要特別留意用餐時間和餐廳的選擇,
因為她一但胃痛不舒服,會連帶引發頭痛。
我第一次帶她去沖繩玩就遇過這樣的狀況,後來只能待在飯店休息。
在那之後,我每次帶她出國就會特別留意飲食這一塊。
去嗜甜嗜辣的東南亞,會在地圖上標記各種不同的異國料理,
找餐廳也會留意餐點是不是有不辣的選項。
帶長輩出門我覺得會比較需要留意的是:
每天可以步行的極限
是不是需要預留午休時間
是否需要固定的用餐時間
- 是否有特殊的餐飲需求
期待每天幾點開始行程幾點結束
🤓小 Tips|在事前溝通的時候,帶他們討論景點選項,讓他們有參與感!
➌ 行前說明會:行程、氣候與飲食的全面對焦
我通常都會在出發前 1-2 週開一個小的行前說明會,
會在行前說明會明確定調這次的旅遊風格。
例如越南峴港就是渡假風,有包車有地陪,
還有整天在飯店裡面享用設施的行程;
又或是北九州賞楓,我們追蹤了幾個賞楓點,
會到時候根據楓葉的狀況判斷要去哪裡。
告訴他們每天的行程大概會有哪些,預估的天氣狀況,
這樣才可以讓他們心裡有底,知道樣要準備什麼樣的服裝和鞋子。
如果有預定特定當地特色美食餐廳,也可以先做說明。
規劃慢行程的 4 大黃金法則
➊ 「減法」規劃
每日景點數的極限控制
我的建議是一天 2-3 主要行程最佳,早上一個重點、下午安排 1-2 個主要行程,再加上悠閒晚餐。
會這樣的安排是因為自助旅行可以有別於跟團的走馬看花,可以放鬆一點。不把景點或行程塞滿,玩起來比較不會緊張。如果要逛街的行程,盡量要把時間拉滿,因為試穿衣服和鞋子非常花時間。
分享我們之前帶媽媽去清邁的一日行程
9:30 – 10:30 藍廟
11:00 – 13:00 黑屋藝術博物館
14:00 – 16:30 翠峰茶園
17:30 回到清萊艾美飯店,晚上在河畔的義大利餐廳吃晚餐
其中藍廟因為淹水所以內部關閉,但我們只在藍廟外圍也拍了一小時呢!
➋「交通」優化
用金錢換取時間與體力
如果可以盡量選擇「包車」,可以讓你省去各種麻煩。有個當地的司機可以免除你走錯路、找不到停車位等各種煩心事。景點直達,上車就可以休息閉目養神。
如果是要搭乘大眾運輸工具,建議避開上下班的尖峰時段,也盡量避免帶大型行李,帶大行李要趕車,萬一人潮稍微多一點,有人來不及上車,那就尷尬了!
如果是要自駕,在交通路程上要多預留一點空間,我通常會抓 1.3-1.5 倍。例如 Google map 顯示是 30 分鐘會到,我預估會是 40 -45 分鐘,要考量路不熟的各種狀況,時間抓的彈性一點,心理壓力會比較小。再來是自駕務必考慮人+行李,車子如果不夠大,裝的下人但行李上不了車,也是會打壞旅遊興致。
➌ 「時間」緩衝
多留 30 分鐘的預備時間
在規劃行程時,每個行程之間,除了交通時間之外,再多預留 30 分鐘的緩衝。可能在途中經過休息站又逛起來,或是走累了需要坐下休息補充體力、突然要找廁所等。當有預留足夠的緩衝時間,遇到突發狀況的時候比較不會手忙腳亂,可以把行程壓力降到最低。
➍ 「住宿」為王
定點式深度旅遊
自助旅行的住宿盡量選在交通方便的地方,以定點輻射狀的方式來安排旅遊行程。
如果是要以車站為中心,那會建議出車站走到飯店的步行距離不要超過 10 分鐘。
盡量不要高頻次的換飯店,每一次換飯店都要重新打包行李會很累。我自己是習慣一個飯店至少要住兩天,比較可以有 chill 放鬆感。
在飯店選擇上也可以盡可能貼近長輩的需求,例如訂房的時候評論看一下大家有沒有討論床鋪,太軟可能就不適合長輩;榻榻米平鋪在地上,起身會比較費力,可能也比較不適合長輩;去日本外食比較少青菜,可能就可以安排 2 晚住宿有帶廚房的住宿,讓他們可以簡單烹調。
長輩旅行專屬工具箱
海外自助因為語言不通、人生地不熟,長輩很容易變成「巨嬰」。要吃飯點餐,看著菜單會跟你說他看不懂,你決定就好;試穿衣服/鞋子尺寸不對,又不知道怎麼問店員,你會發現自己需要花時間幫他們處理小雜事,以至於自己有很鮮明地被剝奪感或是壓力。其實只要靠一些工具就可以減緩這樣的問題,分享幾的海外自助旅行長輩必須擁有或學會使用的工具。
➊ 漫遊/ eSIM
這個務必在出國前要幫他們處理好,給他們足夠的網路容量,才可以讓他們拍美照、傳早安圖給朋友們啊!
我會建議 1 G 1 天,這樣的用量可以滑滑 FB、LINE 照片給朋友,會比較貼近他們本來的生活方式。
➋ 翻譯 app
現在翻譯軟體都很方便,甚至可以用拍照的方式來翻譯。所以請務必在出國前先教會使用 Google 翻譯或是 chatGPT 翻譯。去日本玩也推薦使用 VoiceTra 這個 app 來做即時口譯,可以用說的一來一往,很方便。
➌ Google map
教會長輩使用 Google map,才可能有放風時間。讓他們尋著地圖找到飯店的路。Google map 對年輕人來說可能很簡單,但是對長輩來說可能真的不太熟悉或習慣。帶婆婆跟媽媽去由布院的時候,他們使用了 Google map,但是選到了「汽車」路線而非「步行」路線,多繞了快 15 分鐘才找到回民宿的路。
➍ 開啟 iPhone「尋找」功能

如果是使用 iphone,建議開啟這個功能。當長輩出去晃晃的時候,你可以知道他們在哪裡,萬一他們真的找不到路,你可以跟隨地圖去找他們!
帶媽媽和婆婆去北九州的時候,我是一邊工作一邊旅遊,所以有時候早上在飯店處理事情會讓他們自己外出逛逛,結束工作我就會打開這個功能看他們在哪裡,然後走去跟他們會合。實測準確度滿高的,誤差大概在 5 公尺左右!
➎ 哩程卡副卡(讓消費累積回饋)
長輩出國玩肯定是會「買買買」,考慮為他們辦理一張常旅遊用的哩程卡副卡,讓他們在海外的消費也能集中累積回饋。我自己辦給我爸媽的副卡是 「匯豐旅人卡」!這樣不只讓他們購物更方便,累積的點數還能成為下次兌換機票的動能,形成「買越多,飛越多」的正向循環!
結語
先給每一位願意帶長輩出國自助旅行的你,一個掌聲(啪啪啪)
我知道這件事情不容易,在旅途中的人生地不熟,不只是對長輩而言是這樣,對安排行程的你來說也是一樣的。
但因為你是安排行程的人,所以大家很容易下意識的把所有問題丟到你的身上。對他們來說是出國旅行、但也是你的假期,可以你卻需要承擔比較多的壓力,真的辛苦了!
我記得第一次帶爸媽一起出國的時候,真的是氣到哭。但隨著經驗越多,越能找到這中間的眉眉角角。長輩年紀越來越大了,能再一起健康的趴趴走的次數,只會越來越少。所以雖然累,但我和 WT 依然堅持著有能力、有機會就帶他們一起去看看這個世界!
那些快樂的回憶,最終都會成為心中的寶藏!

